新闻资讯 News

低压农灌管的节水效益与农业绿色发展

发表时间:2025-9-22

 在全球水资源短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下,节水灌溉技术成为破解农业用水矛盾的关键。低压农灌管(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)凭借其显著的节水效益和生态适应性,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迅速推广。以河北省易县为例,该项目通过铺设低压管道输水系统,将3073亩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.4提升至0.75,年节约地下水58万立方米,同时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2%、农作物增产15%。这一实践印证了低压农灌管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核心价值。

 
一、节水效益:从“粗放输水”到“精准调控”
1. 减少输水损失,提升水资源利用率
传统明渠灌溉因渗漏和蒸发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。据测算,土渠输水损失率可达40%-50%,混凝土衬砌渠道损失率仍达15%-20%。而低压农灌管采用PVC、PE等管材,通过埋地敷设形成封闭输水系统,将渗漏损失控制在5%以内。易县项目实施后,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.4跃升至0.75,节水率达30%以上,与喷灌、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果相当,但单位面积投资成本降低40%。
 
2. 缩短灌水周期,优化用水调度
低压管道输水速度是明渠的3-5倍,且可通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实现“按需供水”。例如,易县项目采用智能控制柜,根据田间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泵转速,灌水周期从传统的7天缩短至3天,避免了因灌溉不及时导致的作物减产。同时,管道输水可实现“多口同时放水”,解决了传统渠道灌溉中农户争水矛盾,提升了水资源分配效率。
 
3. 降低能耗,实现节能减排
明渠灌溉需通过多级提水满足高扬程需求,能耗较高。低压农灌管采用低压输水(工作压力≤0.2MPa),与喷灌相比节能50%以上。以易县项目为例,年节约电能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耗120吨,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0吨,为农业碳减排提供了可行路径。
 
二、农业绿色发展:从“资源消耗”到“生态友好”
1. 节约土地资源,提升耕地质量
明渠灌溉占用耕地1%-2%,而低压农灌管埋地敷设仅占0.5%。易县项目通过“以管代渠”释放耕地60余亩,用于扩大种植面积或生态修复。此外,管道输水避免了明渠开挖导致的土壤结构破坏,减少了水土流失风险,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支撑。
 
2.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,推动高效种植
低压农灌管的精准供水能力为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保障。易县项目区通过管道输水引入中易水河地表水,替代地下水灌溉,使原本因缺水无法种植的葡萄、樱桃等高附加值作物得以推广。项目实施后,项目区农业产值提升25%,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,实现了“节水不减产、增效又增收”。
 
3. 减少面源污染,保护生态环境
明渠灌溉因跑水、漏水导致化肥随水流失,造成水体富营养化。低压农灌管通过封闭输水减少了农药化肥的径流损失,同时配合“小白龙”软管进行田间微灌,可实现水肥一体化,将化肥利用率从30%提升至50%。易县项目实施后,项目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降低20%,为地下水水质改善提供了助力。
 
三、技术创新与推广:从“单一工程”到“系统解决方案”
1. 管材升级:从“刚性”到“柔性”
传统混凝土管易开裂、维修成本高,而PVC、PE等柔性管材具有耐腐蚀、抗老化、易安装等优点。例如,易县项目采用PVC-U管材,使用寿命达50年,且可通过热熔连接实现快速维修,降低了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 
2. 智能控制:从“人工经验”到“数据驱动”
结合物联网技术,低压农灌管可集成土壤湿度传感器、流量计等设备,实现灌溉决策的智能化。例如,山西省某项目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网络,将灌溉用水量从传统的“经验灌溉”优化为“精准灌溉”,单季节水率提升至40%。
 
3. 模式创新:从“工程示范”到“规模应用”
政府通过“以奖代补”政策推动低压农灌管普及。易县项目采用“政府投资+农户自筹”模式,每亩投资从传统的800元降至300元,激发了农户参与积极性。截至2025年,全国低压农灌管覆盖面积已突破2亿亩,成为农业节水的主力军。
 
四、挑战与展望:从“技术可行”到“持续发展”
1. 挑战:初期投资与农户接受度
尽管低压农灌管长期效益显著,但初期投资仍高于明渠灌溉。需通过金融创新(如节水贷款、碳交易收益分成)降低农户负担。同时,需加强技术培训,提升农户对智能设备的操作能力。
 
2. 展望: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
未来,低压农灌管可与太阳能提水、风力发电等技术结合,构建“零能耗”灌溉系统。例如,内蒙古某项目通过太阳能水泵+低压管道输水,实现了干旱区10万亩农田的绿色灌溉,为全球干旱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 
结语
低压农灌管不仅是节水技术的革新,更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石。从易县的实践到全国的推广,这一技术正以“节水、节地、节能、增效”的综合优势,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转型。未来,随着智能化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,低压农灌管将成为构建“水-土-气-生”协同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,为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。
 

随机新闻
下一篇: 上一篇: